大帝生前流傳點龍眼、醫虎喉等醫蹟。昇天之後,神蹟屢現,保境安民。宋高宗為太子時,受質於金,思歸中原,夜行步月,至崔子廟前,忽有馬嘶聲,俄頃馬至,即飛騎至將干,金兵追之甚急,因大帝顯聖護駕,得以回中原。高宗登基,頒詔立廟,祀大帝於白礁,賜號「大道真人」。又明太祖與陳友諒會戰於鄱陽湖,颶風大作,太祖敗北,大帝現身於雲端,旗幡森布,風反浪回,太祖得以轉敗為勝,為感念神恩,於洪武五年(1372)敕封「昊天御史醫靈真君」。
明成祖永樂十七年文皇后患有乳疾,藥石罔效,御醫束手無策。洪熙太子榜求名醫,大帝顯化道士,絲線過脈,治好皇后疾病,成祖贈金,大帝拒收,乘鶴而去。成祖為感念大帝,賜封「昊天闕御史慈濟醫靈妙道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」,賜龍袍敕造宮殿。大帝醫療惡疾、濟世救人,後世尊為「醫神」。
根據楊志〈慈濟宮碑〉載,吳夲去世之後,「鄉之父老私謚為醫靈真人,偶其象於龍湫庵」,又載: 「歲在辛未,鄉尚書顏定肅公奏請立廟」。另據莊夏〈白礁慈濟祖宮碑〉載:「於是相與德侯之賜,思所以揭虔妥靈,歲在辛未,肇創祠于是精爽振發,民懽趨之」。由此可知,南宋高宗在紹興二十一年(1151)頒詔立廟,祀大帝於白礁及青礁。孝宗乾道三年(1167)賜廟號曰「慈濟」,理宗淳佑元年 (1241)頒詔改廟為宮。在當時奉祀吳真人的廟宇有白礁慈濟宮、青礁慈濟宮、溫陵廟(即泉州花橋宮)、枌榆舊社廟、慈濟沖應真人行宮。據楊浚《白礁志略》載:「吳真人所建宮凡四,曰南東北西,以宮所向之方稱之,在白礁向南為祖宮,由白礁五里至院前即青礁,一曰赤礁,向東為東宮,由白礁十里至徐坑,向北為北宮,再由白礁十里至後山尾,向西為西宮,白礁乃坐化處,屬同安界,青礁乃驅魔處,屬海澄界,泉人多謁白礁,漳人又謁白礁,香火以南宮為盛,東宮次之,北宮寥落,西宮久圮,北西二宮亦屬海澄界。」。至元代,福建地方人士增建南安武榮鋪慈濟真人祠、長泰榮津橋畔慈濟宮、南靖慈濟行宮。明清時期,分布的範圍含括泉州、漳州各地縣市,在廈門市一地,便先後建有三十七座保生大帝廟,但大多數與天妃合祀。
(作者:廖武治 / 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