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。

取得 Adobe Flash Player

 
   
   
期數 : 內容查詢(標題,關鍵字):
您目前正在閱讀第 1 期
請選取您要閱讀的本期內容:

御前帶刀護衛—三十六官將源流考(一)

  《尚書》洪範篇中敘述,周武王戰勝殷商後,向箕子請教治國之方,而成就「洪範九疇」一說,這也是五行(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)、五祀(歲、月、日、星辰、歷數)、庶征(雨、暘、燠、寒、風)等理論的基礎;從中可推論自古以來,先民對於自然神的崇拜,一路演化至傳說三十六天罡與七十二地煞、二十八星宿斬妖除魔、共同護衛民間百姓的道教信仰。從自然神到人格神的轉換,明代《北遊記》一書出現了三十六官將中二十六個明確的姓氏名稱,以通俗小說的形式呈現三十六官將與玄天上帝交手的精彩情節,其故事的形成並非空穴來風,而是配合當時的玄帝信仰,並且與《三教源流聖帝佛祖搜神大全》一書有密切的關係。

  傳說三十六官將原是玄天上帝一旁的伺從神,玄天上帝成道後,其部屬龜、蛇二將禍害人間,玄天上帝於是以三十六官將為質,向保生大帝商借寶劍收服龜、蛇二將。但事後玄天上帝不捨寶劍,遲未歸還,因此三十六官將就一直留在保生大帝身邊作為護壇神將。另有一說是保生大帝在同安縣一帶山林採藥煉丹時,將已化為白骨的同安縣令書僮起死回生,知縣與書僮見保生大帝法力無邊,請求大帝收為徒弟以修身學道,獲保生大帝收留。後求教者日眾,得大道正宗者三十六位,即三十六神將由來的傳說之一。

  臺北大龍峒保安宮的三十六神將,由泉州府雕塑師許嚴於道光九年~十三年(西元1829~1833)完成,每尊神將各有不同坐騎,造型唯妙唯肖、英氣逼人,無論是手持的兵器或座下的珍禽異獸都毫不馬虎,表現了手工蒼勁、線條流暢的真功夫;配祀於正殿內保生大帝左右兩側,如同御前帶刀護衛的威武英姿,強化了萬壽無極保生大帝的崇高地位。據《臺北保安宮專誌》載:「三十六神將為紀仙姑、連聖者、五龍官、鎖大將、金舍人、倒海大將、李仙姑、馬龍官、劉聖者、柳大將、唐舍人、移山大將、趙元帥、殷元帥、岳元帥、王孫元帥、辛元帥、必大將、康元帥、溫元帥、紀水真人、鄧元帥、李元帥、高元帥、鄞仙姑、張醒者、拿大將、江仙官、虎加羅、食鬼大將、何仙姑、蕭聖者、捉大將、紅化官、馬加羅、吞精大將。」在楊浚的《白礁志略》中,亦列出三十六神將的神譜:「神妹吳明媽、神妹夫王舍人、江仙江少峰(同安縣令)、張聖者(同安主簿)、黃醫官、程真人、鄞仙姑、鄧天君、連聖者、劉海王、孔舍人、炳靈官、馬迦羅、虎迦羅、劉天君、王靈官、李太子、何仙姑、殷太子、張真人。殷、古、宋、孟、岳、辛、高、二李、周、江、党、黑、康弼、田直、龐、楊、王、黃諸元帥及各將,皆先後從游,今繪像廟中配享。」